2007年3月24日 星期六

香港理財業的吊詭

作品已於第三期《Meta-global:朝7晚11》刊登


觀塘、銅鑼灣、中環,不斷的會見客戶,忙得不可開交。所有會面雖然結束,今天的工作卻未完成。我仍要趕回尖沙咀的辦公室,根據剛才客戶的資料,為他們作分析及制訂理財計劃。我跳進地鐵車廂,急忙用手機瀏覽財經新聞。頃刻,一位女子向我打招呼。凝視數秒,我才認出她是我的舊同學。彼此寒暄幾句,交換了名片。看到了我的名片,她第一個反應﹝也是我見得最多的反應﹞:「哦!你是做保險的」。

財務策劃的能力建設及專業化
沒錯!從香港保險業的發展來說,財策概念確是給了保險業一個轉型的機會。經過轉型,保險成為了財務策劃的一部分。財務策劃從業員多被稱為理財顧問(Financial Planner),其角色好比醫生診症開藥方一樣,透過了解客戶的個人及家庭財務狀況,建議出合適的計劃,以達成客戶的財務目標。

隨著這一行業急速發展,從業員人數不斷增加,競爭愈見白熱化。為了突圍而出,有些理財顧問除了接受公司的訓練外,也會獲取其他金融業的相關資格﹝如:強積金中介人牌照及證監會證券及期貨從業員資格等﹞以擴大業務範圍。經過這樣的能力建設(Capacity Building),這些理財顧問不單為個人客戶於風險管理、儲蓄、貸款、退休計劃、稅務及遺產等範疇上籌謀,亦能於強積金、僱傭福利、企業風險管理上為公司客戶作規劃。

市民對理財策劃的需求龐大,保險公司、銀行、證券行及獨立理財顧問公司的從業員均冠以理財顧問的銜頭,蔚然成風,導致理財顧問質素良莠不齊。面對這種情況,不少行內人都意識到財務策劃業的專業化(Professionalization of Financial Planning)將日漸加快,於是自發考取註冊財務策劃師(Registered Financial Planner, RFP)及認可財務策劃師(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, CFP)等國際認可的專業認證。專業認證及能力建設進一步深化了財策行業的專業化,使其專業地位將會如律師、醫生一樣,有著一套已確立的專業制度(Established Profession)。

香港理財業的吊詭
在美國,理財顧問是一份很受尊重及很理想的職業。美國的註冊財務策劃師(RFP)年均收入與哈佛MBA的平均年薪相當。2001年,《美國職業評級年鑒》(Jobs Rated Almanac)評定理財顧問為「全美最佳職業」(The Best Job in America)。此外,今年四月,理財顧問亦於美國《Money》雜誌公布的十大絕佳職業中排名第三。然而,香港財策行業的現狀,卻不太令人滿意。理財顧問的專業操守常受質疑,其受尊重程度亦遠低於社工、醫生及律師等專業。歸根究底,這是個現象是因為其佣金收入制度所致。
在歐美,理財顧問的收入是按會見客戶時間的長短、作出理財規劃及撰寫計劃書來訂定。譬如:一個認可財務策劃師(CFP)會見客戶的顧問費是每小時100美元,並按每個計劃製訂收費﹝一個全面理財計劃約700美元﹞。他們獲取固定收費,保持著中立的角色。

然而,香港的理財顧問主要是佣金制,收入主要來自銷售理財產品的佣金。從業員靠銷售產品來糊口,專業的財務分析及規劃卻是免費的。這種本末倒置的情況,使香港的理財顧問於制度上失去了中立性,致使未能擺脫推銷員的影子,專業的顧問形象仍被質疑。事實上,這種制度使得部份從業員傾向推銷高佣金及不合適的產品於客戶,進一步破壞了此行業的形象,也令專業化存在著一定的障礙。即使是標榜中立的獨立理財顧問(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or, IFA)也是採用佣金制,難以保證他們的中立性。所以,從業員要靠自己的職業操守來建立專業形象。當然,保險業監督及三個自律監管機構﹝即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、香港保險顧問聯會及香港專業保險經紀協會﹞亦負責著監管從業員的操守。

香港的理財顧問:創業管理人
佣金制雖對理財顧問的專業形象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,卻有利於他們事業上的發展。在多勞多得的佣金制度下,理財顧問的收入可以是無上限的。香港的理財顧問大都是自顧性質,他們實際上是創業,打理著自己的生意。而且,保險公司、獨立理財顧問及銀行均為理財顧問提供晉升階梯。達到了設定的銷售數量、所收保費或佣金後,理財顧問可選擇晉升為經理,招募新晉從業員,建立自己的銷售團隊。所以香港的理財顧問除了要具備財經知識、客戶服務管理及銷售技巧外,晉升後還要具有良好的團隊管理技巧﹝包括培訓及激勵技巧﹞。香港的理財顧問,實際是一個創業管理人。

跟舊同學道別,回到辦公室完成了餘下的工作。從辦公室眺望維港對岸的摩天大樓,樓頂幾乎全是金融機構﹝銀行及保險公司﹞五光十色的廣告燈箱,我對這個行業的發展充滿信心。

沒有留言: